辛未年六月,暑气蒸腾。古人以干支纪年,辛为金之阴,未属坤宫土象,金土相生却暗藏刑克。此时阳气已至巅峰,蝉鸣穿透竹帘,连井水都泛起细密波纹。午时三刻的日头悬在正南,影子缩成脚边的一团墨迹,倒像是时辰本身在催促万物显形。
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季夏之月"土润溽暑",湿热交攻最易伤脾。医家讲究未时护胃,偏偏农人此时弯腰割麦。镰刀划过金浪,汗珠坠入黄土,倒应了辛金劈甲引丁的命理格局——锋芒与收获互为因果。有老道在树荫下摆弄蓍草,念叨着"未为木库,藏着火余烬",这话传到耕夫耳中,只当是暑气催生的胡话。
江南某处藏书楼里,某位隐士正在校正《协纪辨方书》。笔尖悬在"辛未"条目上方迟迟未落:岁破在丑,三煞临寅,偏偏太岁坐未。墨汁滴在纸面晕开,像极了罗盘上错位的天池。他突然掷笔大笑,惊飞檐下避暑的麻雀——原来六十甲子轮回里,本就没有绝对吉凶。
午时的鼓声从城楼传来。驿站马槽旁,三匹青骢马突然扬蹄嘶鸣。驿卒慌忙添草料,却见马耳频频转向西南。三日后快马来报,三百里外山洪冲毁官道,恰是未方地界。老人们常说"畜比人灵",或许午时阳盛阴微之际,牲畜真能听见地脉震颤。
某间书院正在讲授《易经》。讲到"未济"卦时,窗外的合欢树突然抖落满地绒花。学生俯身拾取,发现每朵花丝都朝东南倾倒。先生踱步至廊下,望着日晷沉吟:"水火未济却阴阳交错,这未时中的未年未日..."话音被热风卷走,唯留满庭蝉声填补空白。
茶肆老板娘掀开煮水的陶瓮,白汽腾起五尺高。她愣怔片刻,转头对账房说:"记得甲戌年午时瓮裂,今年这水汽倒像条白龙。"话音未落,西南天际已有乌云翻涌。茶客们盯着碗中打旋的茶叶,恍惚看见未土孕金的卦象在涟漪中明灭。
暮色初临时分,雷雨洗尽暑气。道观檐角的铜铃还在摇晃,惊起瓦当上的守宫。值更道士擦拭着晷面上的水渍,指尖划过辛未年六月十一日的刻痕——那道凹陷比往年更深些,盛着半汪将落未落的雨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