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正月初一的午时,日头正悬中天。甲子开启的瞬间,万物在阴阳交割中震颤。这个时间的干支组合,藏着古人观测天地的密码——年柱甲子、月柱丙寅、日柱乙卯、时柱壬午,五行木火交缠的格局,恰似早春迸发的生命力。
旧时方士用六壬式盘推演时辰,午时属阳火之位。十二地支中,午马象征奔腾与躁动。当年柱天干甲木遭遇时柱天干壬水,形成水生木的流动之势,这种相生关系在命理推演中常被视作机遇的征兆。不过月柱丙火直冲时柱壬水,又暗藏水火相激的变数。
正月初一作为岁首,各地都有独特的迎春习俗。某些地方会制作九层年糕,暗合《洛书》九宫之数。西北角那层总要撒上芝麻,取“节节高升”的意象。午时祭祖的香案上,三牲五谷的摆法藏着讲究:鸡头必须朝东,鱼尾不能对门,这些细节在《协纪辨方书》里都有记载。
《周易》复卦对应农历十一月,而正月则属泰卦。卦象下乾上坤,天地交泰之象。不过具体到甲子丙寅月,卦气流转又有微妙变化。京房纳甲法将甲子配属乾宫,丙寅属艮宫,这种宫位转换让当年的节气更替格外值得玩味。春寒料峭时,老农常观察竹鞭萌发的状态,据说能预判秋收丰歉。
午时三刻的阳光穿透云层,在青砖地上投下模糊的窗棂影子。某个江南世家的书房里,泛黄的《三命通会》摊开在案头。祖父用朱笔圈出的批注忽明忽暗:“甲子海中金,得午时炉火,须防过刚易折。”砚台边搁着半块松烟墨,纹路像极了河图洛书的交错。
民间流传着“甲子头,水火轮流”的谚语。那年春天确实反常,本该细雨绵绵的时节,却连着二十三日放晴。茶农早早摘下头茬嫩芽,炒青时火候比往年减了半分。寺院里的晨钟比往常推迟三刻敲响,住持说这是顺应天时。
黄历上写着“宜开市,忌动土”,但码头的货船还是趁着涨潮启航了。船老大摸了摸怀里的罗盘,指针在午时总有些微偏转。他记得师傅说过,甲子的磁场不同往常,导航要多看星斗少看针。桅杆上的风铃突然乱响,西南方的云层裂开道金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