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干,这俩字乍一听挺玄乎,其实说白了就是古人用来记时间的一个符号系统。它一共十个字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。听着文绉绉的,但他们的作用很实在——标记年份、月份、日子,甚至时辰。就像今天的数字日期一样,只不过古人用的是文字,好记又方便。
这十个天干不是单独用的,他们总是和地支搭配在一块。地支有十二个,跟十二生肖是对应的。天干地支一组合,就成了“干支纪年法”。比如甲子、乙丑、丙寅……这样一对一配下去,六十年才会轮一圈。你看,咱们常说的“六十年一甲子”,其实就是这么来的。
不过,天干可不光是用来记时间的。它还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。比如甲和乙代表木,丙和丁代表火,戊和己是土,庚和辛是金,壬和癸是水。这些对应着五行理论,古人用来解释自然现象、推测吉凶祸福。要是你看过老黄历,会发现上面写的“某日某时属木”啥的,就是这么来的。
再说回老黄历。天干在里面的应用可不少。比如择吉日的时候,天干地支的搭配会被用来判断这一天适不适合办事。要是天干地支的组合认为“相冲”或“不合”,那这天就可能被标注为不宜做某些事。反过来,要是“相生”或“相合”,那就成了黄道吉日。
其实,天干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,可能跟天文学也脱不了干系。古代人观测天象,发现太阳的运行有一定规律,于是就用这些符号来记录。后来,这套系统慢慢发展,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,连今天的农历还在用。
说到这儿,可能觉得天干离我們的生活挺远的。但仔细想想,他的痕迹其实还在。比如大多数人过生日会查八字八字里头就有天干地支。再比如一些传统节日的日期,亦按照天干地支来的。它看似古老,却一直藏在我們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