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接说结论:手动爻卦当然存在。但问题在于,这种操作是否真正符合传统预测的核心逻辑。有人坚持认为,必须用蓍草或铜钱才能引动天地气机;也有人随手捡几颗石子,甚至掰断树枝就开始排卦。分歧从来都存在。
古籍里记载的"揲蓍法"需要五十根蓍草反复分合,整个过程耗时近半小时。现代人哪有这个耐心?于是简化法盛行。三枚铜钱摇六次——这种被普遍采用的方式,本质上已经是手动爻卦的变体。那些说"必须用特定仪式"的,多半没注意到《周易》原文里压根没规定具体工具。
真正关键的不是外物。老辈人常说"心诚则灵",这四个字被说烂了,但确实藏着门道。见过有人拿外卖筷子当筹策,照样断准了失物方位;也见过摆满法器却连错三卦的。手动起卦的核心,在于操作者能否建立与问题的真实连接。
反对者总爱拿"能量场"说事。可要是较真起来,汉代出土的六爻盘多是陶土烧制,明清多用木盘。材质迭代了上千年,也没见哪个流派因此消亡。手动排卦最遭诟病的"随意性",换个角度看恰恰是它的优势——突发状况时,难道非得找个风水宝地才能起卦?
实际操作中,指节计数法反而暗合古意。拇指快速点过其余四指十二个关节,恰好对应地支之数。这种身体丈量时间的方式,比盯着手机排盘更有种原始的精确性。当然,初学者容易数错,但错卦正断的情况又不是没有。
真正的问题或许在于,手动排卦太容易暴露操作者的状态。铜钱尚有声响节奏可循,手指的颤抖、呼吸的紊乱全藏在那些突然停顿的瞬间里。有位老师傅说过:"卦不会骗人,手会。"这话值得琢磨。当你的指尖代替铜钱接触虚空,那些犹豫与笃定,都会直接烙在卦象上。
现代占卜者总在追求标准化,却忘了最早的预测本就是人与自然的即兴对话。黄土台边随手划出的卦象,暴雨中用衣摆记录的变爻,战乱时刻在箭杆上的兆辞——这些充满生命力的场景,哪次符合所谓标准流程?手动爻卦不是对传统的背离,反倒是某种程度上的回归。
当然不必神话这种方式。就像毛笔字写得好不好,注定看的是手腕力道而非笔杆雕花。下次再有人质疑手动排卦的效力,不如反问:用机器摇出来的卦,就比人手摇的更通神明?